AggreWell™ 微孔板
简便、可重复的 3D 球体和拟胚体生产
AggreWell™ 微孔板包含尺寸为 400 µm (AggreWell™400), 800µm (AggreWell™800)或900µm (AggreWell™HT)的微孔,可灵活生成您研究中所需大小的细胞球。
AggreWell™ 工作原理是什么?
观看此简短视频,详细了解 AggreWell™ 如何生成尺寸和形状均一的 3D 球体和拟胚体。
要使用 AggreWell 制备球状体或拟胚体,只需将单细胞悬液加入微孔板中,然后通过离心使细胞均匀分布到各个微孔内。孵育过夜,在 24–48 小时后评估球体的形成情况。之后可以继续在微孔中培养,或收集类球体进行后续分析实验。
为什么使用 AggreWell™ 来生成 EB 和球体?
- 使用简单的操作流程即可生成球体和拟胚体。
- 可大量生成尺寸和形状均一的类球体,确保实验结果的稳定性。
- 通过调整细胞接种浓度,灵活控制类球体的大小。
- 每孔可生成高达 5,900 个球体。
- 使用一块微孔板即可大规模生成类球体和类胚体,单个球体成本不到一美分。
科学资源
主要应用领域及相关文献
胚胎干细胞(E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定向分化(精选)
bbb10等人(2014)端粒酶保护维尔纳综合征谱系特异性干细胞免于过早衰老。干细胞报告2(4):534-46
Hartjes et al. (2014)通过多能性相关转录筛选的选择使体细胞起源对iPSC分化倾向的影响最小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32(9):349 - 349
Jang et al. (2014)无血清培养基中猪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杂志,4(2):393
Kinney et al. (2014)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形态发生动态调节生物物理微组织生态位。科学通报4:4290
Kokkinaki M. (2011)人诱导多能性干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表现出与天然RPE相似的离子转运、膜电位、极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和基因表达模式。干细胞:825 - 835
Nguyen et al. (2014)微尺度生成的心球促进人类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的强大富集。干细胞报告3(2):260-268
Sebastiano V et al. (2014)人col7a1校正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隐性营养不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医学科学学报6(264):264ra163
Ungrin et al. (2012)基于细胞动力学的人多能干细胞扩增和内胚层分化的合理生物工艺设计。生物工程学报,2009 (4):853- 856
van Wilgenburg et al. (2013)在部分确定和完全确定的条件下,从人多能干细胞中高效、长期地产生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科学通报,8(8):e71098
癌症球体研究
Razian et al. (2013)利用微孔板生产大量尺寸可控的肿瘤球体。[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Wrzesinski et al. (2014)文化鸿沟:经典2D中的指数增长和3D环境中的代谢平衡。PLoS ONE 9(9): e106973
药物筛选与药物递送
Bratt-Leal A等人(2013)。多能干细胞聚集体中形态原传递的微粒方法。生物材料学报,34(30):727 - 735
Fey et al. (2012)用永生人肝细胞系构建的三维球体测定药物毒性。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32 (2):444 - 444
Lim et al. (2011)用于控制生长因子递送的纳米和微尺度硫酸软骨素颗粒的研制。生物学报7(3):986-95
Lei et al. (2014)用于人间充质干细胞球体生物分子表达的多层肝素涂层的表征。生物学报2:666-673
疾病模型构建
Aflaki et al. (2014)巨噬细胞模型评价戈谢病的发病机制和候选药物。中国科学(英文版);11 (6):893 - 893
Moya et al. (2013)灌注肿瘤与心脏组织的一体化模型。干细胞研究与治疗,4(增刊1):515
三维组织工程
Cho et al. (2013)人类次生心球的产生是一种基于细胞的心脏修复的有效细胞处理策略。生物材料学报,34(3):651-61
Cimetta et al. (2014)调控人类干细胞分化的微尺度技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3,31 (9):1255- 1263
Kabiri et al. (2012)三维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成骨和自分泌信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6,31 (2):444 - 444
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悬浮培养
Baraniak et al. (2012)悬浮间充质干细胞球体无支架培养保留了多系潜能.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 (3):391 - 391
Cook等人(2012)微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间质细胞的三维共培养. 组织工程C部分:方法18(5):319-328
Rettinger et al. (2014)无支架的三维间充质干细胞聚集体的体外表征。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35 (2):394 - 394
其他应用场景
Wallace et al. (2013)利用三维培养研究机械信号在角质形成细胞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AggreWell™ 背景介绍
Ungrin et al. (2008)由单细胞悬浮液衍生的人胚胎干细胞聚集体可重复、超高通量形成多细胞组织。科学通报,3(2)e1565